环球实时:张大中59岁卖掉公司变现36亿,6年后重出江湖,不为赚钱只图痛快!

时间:2023-02-11 10:09:03来源 : 创业新观察

2008年11月,曾数次当上中国首富的黄光裕被捕入狱。

昔日首富锒铛入狱,不少人对他口诛笔伐,还有很多吃瓜群众关心他的竞争对手张大中:“黄光裕把钱给你了吗?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张大中是谁?

黄光裕入狱一年前,他刚以36亿元高价,把自己经营了将近30年的公司卖给黄光裕。

卖掉公司后,他缴纳了5.6亿元税款,成为当年的个税状元,他付的税款比当年整个青海省的个税总和还要多。

在黄光裕入狱前两周,他刚拿到黄光裕打给他的最后一笔钱。

当黄光裕入狱的新闻发酵后,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在为张大中感到庆幸,说他有福报。

事实上,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家电零售业首屈一指的企业家,张大中的福报远不止这些。

(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)

30岁以前的张大中手里全是烂牌,似乎看不到未来。

他幼年丧父丧母,靠在供销社卖猪肉糊口,每个月薪资30元钱。

兢兢业业工作近10年,他仍然是个“三无产品”:没房、没存款、没女朋友。唯一的财产是辆破旧自行车。

他曾在展览会上看到一张奔驰车照片:

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好久好久,心想,这辆车可真是太漂亮了!

当然,我做梦都没想过有一天能开上自己的奔驰。

谁都没想到,这个曾经在北京郊区卖猪肉的小人物,多年后不但开上奔驰,还会成为中国的杰出企业家之一。

亦没人能想到,他的老对手黄光裕身陷囹圄,而因卖掉公司被嘲笑的他却成为最大赢家。

更没人能想到,首富黄光裕入狱后,居然会请他重出江湖,把自己的商业帝国交给他这个老对手来管理。

张大中身上有何过人之处?

乐观主义者

“一个人的不幸程度,取决于你对不幸的理解。”

2007年,59岁的张大中卖掉他一手创办的连锁公司“大中电器”。

很有人说,曾经称霸一方的张大中被赶出了中国家电销售业。

有人嘲讽他:

他做事过于保守;

这36个亿,他拿得烫手不;

他注定做不了枭雄;

他年纪大,老了,怂了……

还有人问他:

经营了接近30年的公司,说卖掉就卖掉,会不会有情感上的波澜?

张大中的回答极其坦率:“你面对的价格,是你30年利润的若干倍。如果是你,你会怎样选择?”

生意场上,算计无处不在。

情感对生意当然会有影响,但张大中从穷小子成长为企业家,他能在无数次商场搏杀中脱颖,这样的故事注定不属于他。

其实,很多人不知道,30岁之前的张大中就像泡在黄连水里,他的人生由内而外散发着一股苦味。

(画像上的女人就是王佩英)

1948年3月,张大中出生在北京,他的父亲张以成是铁道部的中层干部,母亲王佩英是幼儿园老师。

张大中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,前面6个是男孩,最小的1个是女孩,而他排行第三。

虽然家里孩子多,但父母有稳定收入,生活条件不错,还请得起保姆。

但是,命运总是曲折离奇,充满变数。

张大中12岁时,他的父亲因肝衰竭去世,母亲王佩英独自抚养7个孩子,生计日益艰难。

不久后,因为负担不起费用,为张家工作多年的保姆被辞退。

相伴多年、亲密无间的保姆阿姨离开那天,张大中默默站在阳台上流泪。

从此之后,他凡事都要亲力亲为,衣服要自己洗,烂了要自己缝补。

他的衣服永远是补丁摞补丁,而且,张家每个孩子都只有一条裤子。

夏季汗水多,他们每天晚上都要把裤子洗干净晾好,这样第二天才能穿上干净清爽的长裤。

为了维持生计,王佩英不得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掉,祖辈传下来的古董、家里的旧冬衣,都成为换取粮食的筹码。

但这还不是最穷的时候。

特殊年代,掀起一股声讨“刘贼”的浪潮,王佩英人微言轻,却坚持为其辩护、喊冤。

因此,她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、“牛棚”,时常受到讯问、殴打和羞辱。

但王佩英不肯屈服,被判处死刑,在押赴刑场的路上,她也不肯放弃反抗,被人用绳子勒死在车上。

这时,距离当年的除夕夜还有9天,张大中在经历丧父痛楚后,再次失去了他的母亲。

茫茫人海,狂风暴雨,一波尚未平息,一波又来侵袭。

王佩英生前的经历,给张大中兄妹7人留下了严重的阴影。

他们找不到体面的工作,也不能上大学;而且没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产生联系,张家兄妹迟迟找不到结婚对象。

受够了摔打,7兄妹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,甚至有人为了逃离命运,搬到外地定居。

而张大中曾是“老三届高中生”,在北京郊区的农村插队,负责在乡村供销社卖猪肉。

他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感叹连连:

那段日子真是非常压抑,我看不到任何方向。

但张大中没有向苦难屈服,他也不愿就此堕落下去,更不想成为一摊烂泥。

(张大中全家合影)

于是,每个月领到薪水,张大中就偷偷淘换一些旧书来看。

读书可以明理,读书可以启智,读书可以医愚。

书读得越多,遮在张大中眼前的重重迷雾被拨开,他的世界彷佛打开了一扇窗。

他知道,自己已经跌入谷底,如果再怨天尤人,境况只会更糟,还不如接受现实,乐观面对一切,斗志昂扬地过好每一天。

从此,他决定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。

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,然后沿着乡村小路晨跑10公里,就连大冬天也能跑出一身汗,穿着短裤也不觉得冷。

运动过后,他所有的烦闷都随风消散,一整天都精神振奋,兴高采烈。

张大中少时家贫,失去双亲,还被时代的洪流裹挟,正是因为这种乐观的心态,才让他一次次挣脱命运的束缚。

他用实力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“低开高走”,他的人生剧本,掌握在他自己手里。

生活越不幸,张大中这个乐观主义者,越懂得调整心态,抓住一切机会实现逆风翻盘。

冒险家

“我宁可不安分地走出去做点小生意,也不愿死守着这份工作。”

除了乐观之外,张大中身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就是喜欢冒险。

拨乱反正后,时代风云变幻,大部分人继续过着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的生活。

而张大中却孤注一掷,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冒险。

他瞒着家人,写信请求重审他母亲案子,一心想为他母亲王佩英平反。

坚持写了几个月,他终于接到一通电话,对方让他到半步桥监狱办事处,问了他一些问题,让他继续回家等消息。

这一等,又是三个多月。

他不甘心,继续写信发信:

每周我都给所有部门邮寄一批信件。

当时冤假错案太多了,许多人都在寻求解决。

我知道唯有坚持不懈,才可能获得机会。

为了这次机会,他每写一封信,就是在进行一次冒险,毕竟谁也无法预料,时代未来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。

所幸,事情终于有了转机。

1980年1月,法院为王佩英平反,还给张大中兄弟姐妹7人,每人发了1000元补偿金。

这笔钱是张大中母亲用换来的,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使基金。

他的兄弟姐妹拿到钱,迅速给家里添置了新家具,新电视机。

而他不想将它肆意挥霍,而是想用这笔钱做点配得上他母亲生命的事情。

于是,他把这笔钱分成两份,一半用来结婚,另一半用来进行了生命里的第二次冒险:创业。

1980年,改革开放不过刚刚兴起,张大中就勇于冒险,敢当时代的弄潮儿。

周末,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,背着军绿色旧书包,在脖子上挂块牌子,写上“刷煤气灶,8毛钱一个”,开始当走街串巷的小摊贩。

天气炎热,他上蹿下跳跑了一天,拉到10个客户,收入8块钱,刨掉烧碱、清漆、银粉、刷子和抹布等工具的费用,他净赚2元钱。

他付出了一整天的辛苦劳动,很疲惫,也很心酸,甚至有点想哭:

你坐在那里,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;

掐指一算,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的工资,那简直让人感到绝望。

不过,张大中毕竟大胆迈出了奋斗的第一步。

可惜,他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,他一次次冒险,只为追求更高、更远的目标。

他果断告别了走街串巷的生活,把家里的厨房改造成工作间,制作落地灯送到农贸去卖,每盏灯卖6元,竟然真有人。

而且,当时物资匮乏,百货商场也主动向张大中订购落地灯。

张大中赶紧趁热打铁,叫家里兄弟一起帮忙,制作了60盏灯拿出去卖,净赚了160元。

当时,他一个月的薪资才30元,这笔巨款让他信心大增,打算大干一场。

不过,他制作的落地灯很粗糙,吸引力有限,很快就卖不出去了。

但张大中没有放弃寻找新的商机。

他低价买回一批电子元件,组装成音响放大器卖出去。

很快,订单蜂拥而至,他用一个月时间组装了100台放大器,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。

1982年12月,张大中不顾家人反对,选择丢掉“铁饭碗”,冒险“下海”。

在辞职信中,他写道:

我决定辞职,因为这份工作不符合我的理想。

从刷煤气灶的小贩,到身价几十亿,平民商人张大中是个当之无愧的冒险家。

如果没有他冒险为母亲平凡,他可能攒创业的启动资金就要费尽心力。

如果他没有冒险辞职,放弃“稳定”,他也不会在时代的浪潮里占有一席之地。

创造者

“我一年365天都在工作,脑子里永远想着跟销售有关的事。”

张大中不仅一手创造了价值36亿的大中电器公司,他还创造了商业传奇,以及日新月异的新生活。

当初,他辞职后,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:张记电器加工铺。

创业之除,他和妻子挤在30平米的小房子里,地方本来就不不大,同时还要当工作室用。

为了腾地方,他把床搬进厨房,烧菜做饭则挪到走廊上。

他雇佣了几个工人来帮忙,发计件工资,工人们每个月能赚七八十元钱,都很感激他,干活也相当卖力。

而张大中自己是最努力的那个,他不但要监管工人,还要管采购原材料、改良产品、销售成品……

他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,参与整个环节的所有工作。

但他不知疲倦,还觉得兴奋、快乐,因为他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。

到1983年底,35岁的张大中在北京开了50家连锁商店,还创办了音响厂。

他的月收入达到2000元,这是当时许多工人5年的工资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“每年可以赚辆奥迪的钱”。

但张大中还在不断破局,继续创造新的商业奇迹。

他发现音响厂利润太低,资金周转周期太长,卖电器原配件更赚钱。

于是,他立即调整方向,把主要精力用来销售电子原配件。

随后,他仅用了4年时间,就把他的收入翻了3倍。

1993年,45岁的张大中事业有了质的飞跃。

他在北京玉泉路开了一家音响城,主要销售电子原配件、音响等电器。

当时,卡拉OK风靡全国,他的音响设备卖得很好,财源滚滚来。

但他发现北京卖音响的店都比较小,于是,他又想继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。

他决定搞一把大的,他在玉泉路租下4000平米的商场,开了一家大中音响城,店内集齐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音响品牌。

可惜,店刚开起来,就折戟而归。

大概有半年时间,他的音响城始终没有打开市场,一天的营业部连给店员开工资、付电费都不够。

整整有半个月的时间,张大中都焦虑得睡不着觉,每时每刻都在想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这是他经商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,他曾暗暗想过关闭门店:

如果到了赔不起的时候,我就打算认栽了,

撤回市中心,继续开小铺。

不过,一想到那些开小铺的小老板脸上的表情,

我就觉得丢不起这个脸,这比赔钱还难受!

这是一次危机,也是再次创造奇迹的契机。

熬过最艰难的半年,张大中的音响逐渐聚拢名气,顾客如潮水般涌来。

生意步上正轨后,他又开始丰富店里的产品,同时代卖电视机、空调、冰箱……

巅峰时期,他的音响城面积有1万多平米,店里的产品多达两万多种。

由张大中一手创造的新模式取得了成功,他不断在北京城里跑马圈地、招兵买马。

1998年,他的音响城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,一时之间,他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。

2000年,张大中在北京地区开办了6家门。

1年后,他的连锁店从6家升级成32家,占据北京家电零售行业的半壁江山。

2004年,他的门店数量再次扩张到68家,除北京市外,周边的所有县城和3个市区都有大中电器的门店。

其中最大的一家门店,在北京的中央电视塔旁边,店铺面积高达2万平米,还有配套的户外停车场。

这家店自开业以来,每年的年销售额都会超过10亿元。

至今为止,它仍然是中国最大、最赚钱的家用电器店。

2005年年底,大中电器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大关,是北京地区家店零售业里当之无愧的的领头羊。

这一年,张大中57岁。

他保持着良好的纳税记录,为人低调,对待顾客、员工、亲朋好友都亲切热忱。

有能力,人品好,他成为公认的模范企业家,还当选为人大代表。

从穷小子到企业家,张大中用自己的双手,一次次创造奇迹。

德商张老板

“想想30年前我在哪里,这条路就像是从地狱到天堂。”

无论自己的事业有多大,张大中最喜欢说自己是“店小二”。

他的办公室很简朴,甚至有点寒酸,他不热衷于搞排场,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巡视门店。

午餐时间,他会和员工坐在一起吃盒饭,有说有笑,从不端老板的架子。

员工以及他身边的朋友对他评价很高:

他从来没有老板的架子,特别有人情味;

他正派、诚实、韧性、冷静、自信、坚持原则;

他既不见风使舵,又勇于挑战自我。

和他合作的客户说:

大中是个少有的好人,用中国话来说,我们往往称一位有学问有文化的商人叫儒商,我想大中应该叫‘德商’。

真的是这样吗?

创业初期,张大中还在为生存奋斗。

他看见一个员工穿着很破的鞋子,第二天就把自己8成新的鞋子送给员工。

发达后,他给员工发奖金从不手软,那些多年前中途退出的老人,每月照旧能收到工资。

他为人厚道,对那些背叛他的人也是如此。

他手底下的采购经理中饱私囊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,他却没把人送进监狱,有人被举报抓进监狱,他还去帮忙捞人。

这样的老板,当然能得到员工的拥戴,他对待每个人都细心妥帖。

有次,他听说客户的司机即将结婚,马上就给客户的司机送了一个红包。

这样的张老板,和他相处过的大部分人,都对他赞不绝口。

但对待工作时,他严肃认真到让部下感到害怕。

曾有个总经理叫胡凯,很怕他,可没想到的是,胡凯有天晚上陪客户喝酒,第二天就没有醒来。

这件事让张大中大受打击,他已年近60岁,也是该退休的年纪,深觉体力跟不上。

然而,他的孩子并不想接他的班,他倍感无奈,决定把他一手创办的大中电器卖掉。

决定好卖掉公司,退出江湖后,公司卖给谁?

怎样才能退中求胜、退得漂亮,成了张大中最关心的问题。

作为纵横江湖30年的大佬,张大中虽然是个德商,但他本质上仍然是个精明的商人,他的博弈手腕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少。

(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)

曾经,为了对抗国美、苏宁,抢占市场份额,张大中和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联手,结成联盟。

2006年,陈晓还主动交给张大中1.5 亿元保证金,承诺一年内与张大中的公司合并。

不过,两人刚刚对外宣布合并,陈晓又背着张大中与首富黄光裕密谈。

三个月后,陈晓就把公司卖给了黄光裕,陈晓摇身一变成了国美电器的新任总裁。

陈晓的背叛,深深“伤害”了张大中,他赌气退回陈晓给的保证金,把陈晓告上法庭。

随后,他宣布与陈晓的合作无效,与黄光裕誓不两立,还说黄光裕派人去他的公司当“间谍”。

那几年,家店零售市场真可谓是诸侯混战,一片枪林弹雨。

2007年,张大中决定卖掉公司,能买得起的人不做他想,只有“死对头”黄光裕,以及苏宁的张近东。

张近东也很给他面子,第一时间找上门来,报出了 30 亿元的高价。

当时,张近东和黄光裕的争霸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,听说张近东要买大中电器,黄光裕也坐不住,赶紧来掺合一脚。

张大中和黄光裕的恩怨由来已久,他撂下狠话:

你必须比苏宁(出价)高 20% ,否则我宁愿 30 亿元跟苏宁谈,也不跟你谈。

最终,利用国美和苏宁的市场竞争矛盾,张大中如愿以偿,把公司卖出了36亿元天价。

他还聪明的要求黄光裕给现金,分一年打款。

2008年,黄光裕入狱前一个月,张大中刚好拿到黄光裕打来的最后一笔款项。

昔日的老对头黄光裕锒铛入狱,陈晓临危受命,掌权国美。

他不无得意的说:“张大中不会再参与到家电这个行业中来了。”

确实,张大中已经退出江湖。

他成立了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,开始炒股,搞投资,江湖与硝烟纷纷成了往事。

空闲时间,他专心享受生活,读书、打球,环球旅行……

每年除夕,他还喜欢把身边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、放烟花,守岁……

可还不到一年,陈晓和黄光裕家族发生股权纠纷。

黄光裕的妻子杜鹃找到张大中,希望他重出江湖,替代陈晓。

2011 年 3 月 ,陈晓在股权战争中落败,被踢出国美,接替他的人正是张大中。

很多人都说,张大中已经这么有钱了,不可能还在乎国美给他的这十几万年薪,他去接陈晓的班,只是为了报当年的一箭之仇。

他本人坦然回应:

国美电器是中国家电市场的领航者,黄先生是个非常敬业的企业家。

他打造的企业聘请我,我觉得用北京话讲,人家看得起你,咱们应该给面子是不是?

张老板骨子里仍然是个厚道人。

他答应杜鹃的要求,是因为欣赏黄光裕的为人处世,就如同他不欣赏陈晓的为人一样。

德商张老板,对手来了他有铁血手腕,朋友来了他有柔情胸怀。

关键词: 大中电器 兄弟姐妹 重出江湖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